就診科室(介入科)
是否醫(yī)保(是)
如何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概述: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由于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
發(fā)病因素:
1、血管源性動脈瘤、動脈硬化時動脈硬化粥樣物質形成的栓塞。
2、醫(yī)源性:心臟人工瓣膜轉換和人造血管移植 、安置心臟起搏器、動脈造影、血液透析的動靜脈瘺、動脈內留置導管。
3、心源性:栓塞來自心臟病者占94%,其中77%伴有心房顫動、心肌梗塞、房顫、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室壁動脈瘤約占60%,風濕占20%。
1、疼痛:在休息時間也可感到肢體疼痛,尤以夜間最為明顯。
2、感覺異常和運動障礙:自覺肢體麻木,有針刺樣感;下肢運動麻痹,活動無力,可出現(xiàn)足下垂。
3、皮色蒼白:動脈栓塞后,由于組織缺血,皮膚乳頭下靜脈叢血液排空,皮膚呈蠟樣蒼白。若皮下淺血管仍有少量血液留存,亦可出現(xiàn)青紫色斑塊及條紋,病久發(fā)生壞死呈紫黑。
4、皮溫降低:皮膚溫度明顯降低,越遠降低越明顯,而且界限清楚。
5、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栓塞動脈處常有壓痛,其遠端脈搏搏動減弱或消失,栓塞肢體嚴重缺血4-6小時,即可發(fā)生壞死。
趾、足、小腿部潰瘍及壞疽等。
(1)年齡>40歲;(2)有吸煙、酗酒、肥胖、生活不規(guī)律、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等高危因素;(3)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表現(xiàn);(4)缺血肢體遠端搏動減弱或消失;(5)ABI(踝肱動脈血壓比值)≤0.9;(6)彩色多普勒超聲、CTA、MRA和DSA等影像學檢查顯示相應下肢動脈的狹窄或閉塞等改變。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是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全新微創(chuàng)方法,目的在于開通閉塞的血管,恢復血流,促進傷口愈合,延長肢體的壽命,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
包括:經(jīng)皮腔內血管球囊成形術(PTA)
通過患者大腿根部或手臂上動脈穿刺將一個極小的球囊放置動脈狹窄段內,擴張球囊,使血管恢復通暢。
經(jīng)皮腔內血管支架成形術:
長段動脈下肢或閉塞時,經(jīng)球囊擴張后將一金屬支架放置入狹窄動脈段內,對該段動脈作永久性支撐,從而恢復血流、緩解癥狀。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優(yōu)勢:
(1)下肢動脈閉塞性病變多有血管本身基礎疾病形成狹窄,單純溶栓常難以徹底解除梗阻,在溶栓盡可能暴露原始狹窄基礎上行PTA與內支架置入可從根本上達到治療的目的。
(2)介入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狀具有微創(chuàng)、操作簡單、療效確切、可重復操作的優(yōu)點,是診治血管性疾病的發(fā)展方向。目前是首選的一線治療。
如何預防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
保持生活規(guī)律,合理飲食,戒煙限酒;
-
適當健身鍛煉不但可以避免肥胖,還可以增強血管彈性,防止老化;
-
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原發(fā)疾??;
-
善于調整自我情緒,避免長期壓抑緊張;
-
秋冬季節(jié)注意保暖。
-
以下三種人群應高度重視腿痛,定期至血管??七M行下肢血管疾病篩查:
-
有冠脈狹窄、心絞痛、腦中風病史患者;
-
“三高”人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span>
-
吸煙患者。